发布者:普森金属
发布日期:2021-03-30 一、景区公厕管理问题
许多景区公厕的标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,成为游客识别景区公厕的障碍。景区公厕缺乏诱导标识,导致游客置身公厕之外却到处打听,给人造成公厕缺乏、布局不合理的假象。按照规定:厕门男女标志应采用标准图形,安装位置醒目。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写明,正确的厕所图形符号应为白底,图形为穿西服男士与穿裙子女士,颜色只能使用黑色、蓝色、棕色等,而不能使用红色,因为红色指的是禁止通行。标识牌固定在门旁而不能贴在门上,防止开关厕门时导致公厕外的使用者无法看到标识。①另外,仍有不少景区公厕的标识牌用“WC”。WC的英文词组是“Water-Closet”,意为冲水厕所,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茅坑,用于非正式场合的简陋解手设施。规范的公厕英语单词为“Toilet”,男厕间为“Men/Male/Gents”,女厕间为“Women/Female/Ladies”。
许多景区公厕的建设与改造,人们关注的热点都是外观新颖以及设施豪华。但景区公厕的建设只是短期的,管理是长期的。景区公厕中厕位门插销及水的损坏、马桶漏水等现象屡见不鲜。景区公厕应有男女分设的专职保洁员,统一着装,佩带标志,定时清扫。但在实际中,保洁员大都是男女厕混用,其中多数缺乏服务的主动性且素质较差。还有一些景区在淡季将景区公厕关门,景区公厕形同虚设。洗手液、卫生纸、擦手毛巾等用品,只有检查时才有,游客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。这些都说明我国景区公厕的管理水平滞后,管理远落后于建设,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。
二、公厕规划原则要求
公厕的建设规划,应以“合理布局、附建为主、寻找方便”为原则,具体应注重“点、线、面”等三个方面。
点:以点为主的市、地区级商业文化中心,以及居住区内商业集中点的公厕建设,以在商场等公共建筑内附建为主;配合广场、大面积绿地,点缀单独式公厕小品。线:指商业大街与城市交通道两侧。商业大街将以商场等公共建筑物配套设置公厕为主,200~400m间距内应规划设置公厕。城市交通道路两侧,尽量结合公共建设配设公厕,若达不到要求,由环卫部门设置单独式公厕或其他小型单间公厕,至少700~900m间距内应规划设置一座公厕。
面:指居民居住区。居民居住区住户屋里虽有卫生设备,但仍应考虑居住区内居民出行,外来人员走亲访友的要求,合理布设公厕,可考虑每平方公里设置3-6座。
公厕规划设点上,将以附建式为主,除附建于商场等公共建筑物内以外,还可附建于道路两侧住宅楼底层,沿街单位一隅等,以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,协调公厕周围环境。
公厕等级配置:点、线上的公厕应全部达到公厕要求,面上的公厕,也应以一类公厕为主,逐步淘汰二、三类公厕,对沟槽式公厕,也应隔成单间,符合文明要求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的文明,各类建设设施的配套完善,使公厕的服务对象产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如20世纪50年代城市的公厕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,这个需求量放大了,因为当时的住宅(含公房)是没有卫生间的,一早一晚用公厕者,倒马桶者热闹,但现在不仅各家各户都建有卫生间,集体公寓乃至公共场所也建有卫生间或厕所,分流了用厕者,减轻了公厕的负荷,因此仅是简单地从服务半径来确定公厕的数量已不够了,而应根据地区总体规划而定。
在规划部门进行公厕设置时,应遵循以下要求:
(1)公共厕所应尽量设置在道路旁、交通枢纽处、游客集中处以及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处,并按标准设置昼夜易见的公厕统一的引导标志。
(2)作为公共厕所的补充,大型商场、餐饮场所、娱乐场所等场所内部需按有关标准设置供顾客使用的厕所,并鼓励单位厕所向社会开放(这部分厕所不在本规划公共厕所范围内)。
(3)单独式公厕与附建式公厕相结合,合理布局,但应尽可能发展附建式公厕,尤其在车站、码头、各类场馆、集市贸易及旅游景区(景点)等公建场所。附建式厕所的等级应不低于其所附建筑物本身的标准,应结合主体建筑一并设计和建造并与周围建筑物、环境相协调,宜设置在建筑物底层,有单独的入口及管理室。
(4)城区马路两侧按不同的人员流动和繁华程度,分若干个档次规划或预留公厕位置,这些公厕的布点,也应与环卫设施一并考虑,以便日后管理和有助于市容的整洁,在郊区及那些驾车出行、步行或乘公交车的人员经常经过的所谓“中间”地区,需要设置的公共厕所。
(5)鼓励使用节水型、节能型、生态型和环保型厕所,如采用中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利用太阳能的厕所。
(6)新建公厕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和盲人用厕指引通道,配备残疾人和老人便器。增加女性不锈钢蹲便器数量。以上公厕应增设便于儿童使用的小型便器。
(7)单独式公厕的建筑面积规划为:商业繁华和人员流动量集中地段取50~100㎡,其他一般地区取50~60㎡,用地面积一般按建筑面积的1.4~2.0倍考虑,并要求其外墙与相临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5.0m,周围宜设置绿化带。